媒體節目分享

Filtering by: 媒體節目分享

Mar
21
4:30 PM16:30

分享/利用較低風險資材「百里酚 25% 膠劑」防治蜜蜂蜂蟹蟎

蔡尚諺/ 英國Vita蜜蜂健康管理公司

蜂蟹蟎 (Varroa destructor) 是全球養蜂產業中最具威脅性的寄生蟎之一,對蜜蜂 (Apis mellifera) 的健康及蜂群存續構成重大挑戰。現行防治策略主要依賴化學藥劑,但長期單一用藥已導致抗藥性問題的日益嚴重。因此,探索替代性防治方法,特別是無殘留風險且低抗藥性風險的成分,成為當前研究的重要課題。

百里酚作為蜂蟹蟎防治資材的潛力

百里酚 (Thymol) 為植物代謝物,廣泛存在於百里香 (Thymus vulgaris L.) 及其他植物中,如栗樹蜜、椴樹蜜 (Guyot et al., 1988) 和柑橘類 (Figueira et al., 2020)。其獨特的作用機制涉及細胞膜破壞 (cell membrane disruption),屬於多作用點方式,抗藥性風險較低,因此在國際上雖已使用近30年,卻尚無蜂蟹蟎對百里酚產生抗藥性的報告。

美國環保署 (U.S. EPA) 已將百里酚列為「一般公認安全物質」(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 GRAS) (U.S. EPA, 1993),歐盟亦通過 Ecocert 有機認證。然而,在台灣,百里酚仍屬於一般農用藥劑,尚無專門針對蜜蜂用藥的有機認證制度,或是較低風險資材認證制度。

我國本土試驗與防治效果評估

為評估百里酚在我國環境下對蜂蟹蟎的防治效果,Chinkangsadarn et al. (2024) 於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養蜂場進行田間試驗。試驗中,每蜂箱包含 4-7 巢脾,施用我國核准之百里酚 25% 膠劑 (敬請參考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農藥資訊服務網),並採用不同的施用間隔 (5、6 和 7 天) 進行測試。結果顯示:

  • 施用間隔 5 天與 6 天的防治率達 100%

  • 施用間隔 7 天的防治率達 98%

  • 對照組的蜂蟹蟎寄生率增加 179%

數據顯示,百里酚對蜂蟹蟎具有顯著防治效果,且未觀察到對蜂群的不良影響 (表 1)。這些結果與先前國際研究報導其防治率介於 83-95% (Floris et al.,2004; Paillard et al., 2020) 相符。

結論

百里酚作為蜂蟹蟎防治資材,具備低抗藥性風險、相對安全性高及防治效果穩定等優勢,適合作為現行藥劑福化利的替代或輪替方案。應以「每巢脾蜂量施用 1 g的劑量比例,間隔 5-6 天施用一次,至少施用5-6次以上」的方式,對蜂群無負面影響,並可有效控制蜂蟹蟎族群,達到蜂群健康管理之目的。

 
 

*蜂蟹蟎寄生率(%):以施藥當天 (第0天) 發現的蜂蟹蟎總數為基礎,將其標準化為 100% 感染率。以此為基準,後續各天的蜂蟹蟎比例則依據該基礎的感染率計算,以判斷初始感染率是上升還是下降。

結果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ANOVA) 顯著性測驗,若結果顯著,則進行 Tukey’s HSD 檢定 測定 5% 差異顯著性。

圖一、蜂蟹蟎寄生率 (Chinkangsadarn et al.,2024)

Chinkangsadarn S, Mendez CN, Clerger F, Kafle L. 2024. An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hymol-based acaricide (Apiguard) gel against the Varroa mites on European honeybees in Pingtung, Taiwan. J Entomol Res 48(4): 436-442.

Figueira JA, Porto-Figueira P, Pereira JMP, Câmara JS. 2020. Tangerines Cultivated on Madeira Island—A High Throughput Natural Source of Bioactive Compounds. Foods. 9,1470: 1-14.

Floris I, Satta A, Cabras P, Garau VL, Angioni A. 2004. Comparison between two thymol formulations in the control of Varroa destructor: effectiveness, persistence, and residues. J Econ Entomol 97(2): 187–191.

Guyot C, Bouseta A, Scheirman V, Collin S. 1998. Floral Origin Markers of Chestnut and Lime Tree Honeys. J. Agric. Food Chem. 46: 625-633

Paillard M, Mielgo P, Giovenazzo P. 2020. Final report: Apiguard efficacy for controlling Varroa destructor in honey bee (Apis mellifera) colonies in Canada. Centre de recherche en sciences animales de Deschambault, Québec, Canada.

Wilmart O, Legrève A, Scippo ML, Reybroeck W, Urbain B, de Graaf DC, Steurbaut W, Delahaut P, Gustin P, Nguyen BK, Saegerman C. 2016. Residues in beeswax: a health risk for the consumer of honey and beeswax? J. Agric. Food Chem.: 1-50.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 1993. Reregistration Eligibility Decision (RED): Thymol.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Office of Pesticide Programs, Washington, D.C. EPA 738-F-93-027. 

View Event →
Jun
21
4:30 PM16:30

分享/ 蜜蜂瘟神「蜂蟹蟎」肆虐!低溫太久全台疫情慘 重,挫蜂蜜產量

荔枝、龍眼陸續開花,蜂農進入採蜜期。然而每年損害 蜂群的「蜂蟹蟎」自去(2022)年冬季大爆發,全台北中南 蜂農皆難倖免,嚴重者甚至蜜蜂全滅,今年蜂蜜產量恐將減 少。

蜂蟹蟎危害好發於冬季,而台灣去年底至今年 2 月低溫 不斷,防治藥劑藥效不佳,蜂農嘆「殺都殺不完」。國內能用 的蜂蟹蟎防治藥劑只有三種,但是網路上卻流竄許多來路不明 的中國殺蟎藥,蜂農若貿然使用會觸法,而且藥效未知反而可 能傷害蜜蜂。現在採蜜期開始,也不能再用藥,苗栗區農業改 良場(以下簡稱「苗改場」)建議,蜂農可先以物理防治法減 少蜂蟹蟎,採蜜期結束後立即用藥劑防治。

冬季低溫太長影響藥效,缺水減少蜜源,降低蜜蜂抵抗力

去年冬季低溫太長是災情慘重的主因。吳姿嫻說明,防治蜂蟹蟎的藥劑,低溫下藥效會 降低,去年冬季低溫一直延續到今年 2 月,導致藥效退去,蜂箱內的蜂蟹蟎數量不斷 攀升,但多數蜂農不敢追加藥劑,「怕再使用藥劑,反會傷害蜜蜂」。英國 Vita 蜜蜂 健康管理公司推廣員解釋,蜂群在冬季需消耗能量保持蜂箱溫度,個體變得虛弱。以往 寒流溫度低但波次少,蜂群在下一波寒流前可以回復體力,但去年至今的寒流波次多, 每次經常只間隔數天,「蜜蜂還沒恢復就受下一波低溫衝擊,更加脆弱,加劇蜂蟹蟎問 題」。冬季缺水也影響蜜蜂健康,簡誌良指出,許多冬季開花的植物因久旱而花況不 佳、花期延後,蜜蜂食物減少,對病蟲害的抗性下降,雖然蜂農也可以餵食蜜蜂,但效 果遠比花蜜差。張耿銘解釋,蜜蜂所需的許多微量元素仰賴植物供給,植物蜜源減少, 蜜蜂營養不健全,就更容易受蜂蟹蟎危害。

採蜜期可先以物理防治減少蜂蟹蟎

近日天氣逐漸回暖,蜂蟹蟎疫況可能趨緩,但蜜蜂的耗損無法恢復,黃國展相當擔憂今年蜂蜜產量,「畢竟有蜂農損失一半以上蜜蜂,蜂蜜恐怕會減少」。至於蜜源現況,他表示南部開花情況尚可,但後續降雨情況會影響落花與花蜜生成,養蜂協會將留意、統計蜂農採蜜狀況。此外,蜂農四處運送蜂箱至各地採蜜,也增加蜂蟹蟎擴散風險,但為了避免藥劑殘留在蜂蜜中,現在蜂農不能施藥防治。吳姿嫻建議,目前蜜蜂較虛弱,蜂農可聚集蜂箱,協助蜜蜂保溫,減少能量消耗,採蜜期過後再進行藥劑防治。苗栗農改良場吳姿嫻課長表示,蜂農可先用物理防治法控制蜂蟹蟎數量,例如在蜂箱底部鋪上黏蟲紙,防止蜂蟹蟎爬上蜂片,或以雄蜂巢片聚集蜂蟹蟎後處理掉,「蜂蟹蟎偏好寄生在雄蜂身上,雄蜂巢片能協助移除蜂蟹蟎」。苗改場也持續選育蜜蜂,希望找出清潔力較高、抗蜂蟹蟎能力強的蜜蜂。

轉載至上下游新聞

View Event →
Mar
30
7:30 PM19:30

分享/ 溫網室授粉有解 無蜂王授粉技術開發與應用

無蜂王蜂箱也可以在溫室內進行瓜果授粉的任務。臺灣大學昆蟲系教授楊恩誠研究團隊,完成智慧農業創新,以蜂王費洛蒙取代蜂巢內的蜂王,未來產業化後將可解決瓜果農長期找不到蜜蜂授粉的困境。

全球暖化造成區域氣候變異加劇,農作物因氣候變異導致其適栽區域顯著改變,且開花與授粉期亦受影響。同時,蜜蜂的分布與授粉亦受氣候變異衝擊,使得作物無法精準授粉,進而導致產量大幅減少,品質亦同時受到影響,蜜蜂也因蜜源消失數量驟降。國外研究發現過去30年來,地球上昆蟲的數量與種類正快速減少中,授粉昆蟲的大量消失嚴重影響農業生產,然而未來若以人工取代蜜蜂授粉取代,所需成本將引起農產品價格飆升。

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受國科會補助的「因應氣候變遷淺山坡地農業生態系服務調適策略研究」,由副院長林裕彬與團隊進行氣候變遷對農業生態系的影響研究,其中團隊成員–昆蟲系教授楊恩誠與助理教授曾惠芸,帶領研究團隊深入調查研究區域蜂群的數量、分布及開花植物間的關係。研究成果指出,蜂群在極端氣候最劣情境下,原適居於中高海拔山區的授粉蜂,其因氣溫上升逐漸往高海拔遷移。此項發現與團隊成員農藝系教授盧虎生、王淑珍與園藝系李國譚教授於研究荔枝、龍眼的適栽區改變的結果相同,顯示氣候變遷顯著影響農業作物栽培與生態系統的授粉服務。因此,為解決田間栽培所面臨上述的問題,設施栽培逐漸成為農民選擇的栽作方式。

基於上述計畫的研究成果,楊恩誠教授藉由「臺灣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核心研究群計畫」的經費,改良過去傳統溫室內授粉的方法,一次解決傳統蜂箱蜜蜂數量過多,以及農戶常因開蜂箱餵食蜜蜂而易受攻擊的問題。楊教授利用費洛蒙讓蜂箱內僅需存有一片巢脾,以取代蜂巢內的蜂王,並將此無蜂王蜂箱應用於溫室內進行授粉的任務。研究發現直接使用含工蜂的巢脾加上費洛蒙,即可在溫室內穩定蜂群並進行授粉。進一步在栽種 2 分地的洋香瓜溫室內,測試無蜂王授粉蜂箱的效果,發現所需的蜜蜂數量不需多,即可完成授粉工作。且經測試使用單一個費洛蒙,具長達3個月且還有穩定蜂群的功能。此研究的蜂箱經產品化後已獲得專利,並將包含無蜂王授粉技術的紙蜂箱應用於全臺 88 間溫網室、12 種作物進行授粉試驗,包括洋香瓜、美濃瓜、草莓、絲瓜、苦瓜、大黃瓜、小黃瓜、棗子、櫛瓜、藍莓、甜桃、燈籠果等,結果皆獲得很好的授粉成效,除增加作物產量與品質外,同時創造蜜蜂授粉產業的發展、減少仰賴從國外進口熊蜂(bumblebee)可能造成的生態危機,研究成果深具學術研究與落實農業實質應用。

 
View Event →
Nov
4
3:00 PM15:00

分享/ 腸道微生物群影響蜜蜂的社交網絡

很多研究顯示腸道微生物群會影響動物的神經發育和行為,但以前沒有記錄到影響社會性昆蟲的群體。這篇研究,研究人員使用蜜蜂來探索腸道微生物群對宿主社會性行為的影響。他們發現微生物群會增加了蜜蜂之間相互作用的速率和專業分工。微生物群所分泌的物質與蜜蜂大腦中檢測到的三分之一代謝物的增加有關,包括在突觸傳遞和大腦能量功能中起作用的氨基酸。其中一些代謝物是社交互動的重要因子。微生物群代謝產物還影響與氨基酸代謝相關的大腦轉錄過程和涉及感覺知覺的大腦區域的表觀遺傳修飾。這些結果顯示,腸道微生物群調節蜜蜂的族群社交網絡,並顯示染色質和氨基酸生物合成的變化。

View Event →
Nov
4
2:30 PM14:30

分享/ 蜂群產生的電量比雷電交加的暴風雨還多

Bee swarms generate electricity

Shutterstock/Darios

成群的西方蜂可以產生 1000 伏特的電壓,其電壓密度大於雷雨和帶電的沙塵暴。當英國布里斯托爾(University of Bristol)大學的研究人員 Ellard Hunting 和他的團隊在英格蘭西部的一個野外觀測站追踪天氣變化時,發現一個令人驚訝的現象。他們發現沒有風暴活動的狀況下,研究團隊所架設的電流監測器依然發現大氣電荷的十分活躍。然而,與此同時,附近的西方蜂(Apis mellifera)蜂擁而至,這是蜜蜂在尋找新巢穴時的行為。


研究人員說“當我查看數據時,我有點驚訝地發現它產生了巨大的變化”。眾所周知,單隻蜜蜂會攜帶少量電荷,但以前從未在一大群蜂群中記錄過如此大的電壓。該團隊結合攝影機並加上電流監視器來測量電場和蜂群密度。研究人員記錄了三大群蜂群通過監視器一次大約 3 分鐘。他們發現蜂群產生了100 到 1000 伏特的電荷。藉由分析蜂群中蜜蜂彼此的接近程度,研究小組發現蜂群越密集電場越強。Hunting 將蜜蜂的最高電荷與之前的氣象事件數據進行了比較,例如晴雨雲、雷暴和帶電的沙塵暴,發現密度高的蜜蜂群超過了它們所有的電荷。它們的電荷密度大約是雷暴雲的八倍,是帶電沙塵暴的六倍。目前尚不清楚這種能力是否對蜜蜂有用,或者它們的翅膀與空氣之間的意外摩擦產物——就像一個人在他們的衣服上摩擦氣球一樣。

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2343843-honeybee-swarms-generate-more-electricity-per-metre-than-a-storm-cloud/

View Event →
May
11
9:30 PM21:30

新聞/ 食藥署新規定確定100%才能叫「蜂蜜」

食藥署今天公告蜂蜜商品標示新規定,包裝蜂蜜及其糖漿類產品標示公告規定,依包裝蜂蜜及其糖漿類產品所含蜂蜜含量,蜂蜜含量達60%以上者,有添加糖或糖漿者,品名應標示如「加糖蜂蜜」;添加糖、糖漿以外的其它原料,而未添加糖、糖漿者,品名應標示如「調製蜂蜜」或「含〇〇蜂蜜」。
— 〔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
View Event →
Nov
17
6:30 PM18:30

分享/ 蜜蜂腸道微生物與宿主健康研究

 

會友中興大學昆蟲系吳明城教授最新研究,發表於Nature旗下開放式期刊Scientific reports

近年來腸道共生微生物成為研究顯學,腸道微生物與宿主健康緊密相關,我們從蜂腸道中篩選出數株乳酸菌株,其中之一菌株—腸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 TBE-8具有極高蜜蜂益生菌潛能,該菌可耐糖滲透壓(50% 蔗糖溶液)、耐酸(pH5.0)、可代謝多種醣類(分析49種醣類中,有26種可被代謝)、產多種有機酸(蘋果酸、乳酸、醋酸、檸檬酸)和抑制美洲幼蟲病病原菌,這些特性意味該菌可透過糖水餵食、耐蜜蜂的酸性腸道、幫助蜜蜂代謝多種醣類、提供代謝原料和協助蜜蜂抵禦病原。

另外,TBE-8發酵液餵食蜜蜂後,發現可刺激蜜蜂之營養和免疫基因表達,推測此菌應對蜜蜂生理有正向影響,將此菌透過糖水菌餵食蜂群後,一天內就擴散至整個蜂群。經由以上的結果,我們希望未來可以將此益生菌實際應用到養蜂場,改善蜂群健康的同時也為養蜂業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

 
View Event →
May
10
6:00 PM18:00

分享 / 不是100%純蜂蜜可以叫做蜂蜜嗎?衛福部擬訂法規正名,業界意見分歧

本文轉載自 上下游 NEWS&MARKET

蜂蜜沒有明確標示,消費者難辨真偽(Photo by Art Rachen on Unsplash)

蜂蜜沒有明確標示,消費者難辨真偽(Photo by Art Rachen on Unsplash

市⾯上蜂蜜產品五花八⾨,光是龍眼蜜的相關品名,就有純龍眼蜜、龍眼花蜜、龍眼蜂蜜、調和龍眼花蜜、調和龍眼風味蜜、龍眼蜜糖漿⋯⋯等等,許多摻了糖的蜂蜜若標⽰不清,消費者很容易誤判。更遑論有些摻糖蜜,仍在品名標⽰為蜂蜜,對⽣產純蜂蜜的蜂農和業者造成巨⼤衝擊。然⽽我國⽬前對於蜂蜜產品法規不完備,導致亂象叢⽣,衛福部近來正積極搜集各界意⾒,也把國外法規納入參考。以⽇本為例,規定產品若有加糖、⽽蜂蜜成分在60%以上者,須標⽰為「加糖蜂蜜」,不過國內相關產業界對此則意⾒分岐。

 

蜂農堅持:100% 純蜂蜜才能在品名宣稱「蜂蜜」

有業者提出,浸泡了檸檬或加檸檬汁的蜂蜜,只要蜂蜜含量60%以上,就可以叫做「檸檬蜂蜜」,但有蜂農則認為:檸檬蜂蜜也可能是來自天然檸檬花的純蜜,若加檸檬就可以叫做檸檬蜂蜜,那與純蜜之間如何辨別?

蜂農更擔心的是,摻糖的蜂蜜若以此為本,是否可能只需添加少許龍眼萃取液,再加入果糖等糖類,只要還有60%的蜂蜜,就可以叫做「龍眼蜂蜜」了呢?如此一來,跟真正的純龍眼蜂蜜,品名完全一樣,消費者要怎麼區別?

「我站在蜂農立場,當然希望只有純蜂蜜叫做『蜂蜜』,」台灣養蜂協會理事長黃俊彥表示,「如果有加檸檬、加糖漿,就不能寫是蜂蜜。」不過他理解食品業界會有這類需求,但希望有添加的蜂蜜必須如實標示,在品名上和純蜂蜜做出明顯區隔,消費者才容易分辨。

品名標示「蜂蜜」,成分卻是果糖最多(圖片來源/購物網站)

品名標示「蜂蜜」,成分卻是果糖最多(圖片來源/購物網站)

南投宏基蜜蜂生態農場的賴朝賢也堅持,「100%純蜂蜜才能叫做蜂蜜!」他希望政府不要訂出可以混水摸魚的規範,而且要訂規範就要有能力檢驗出來。

蜜蜂故事館總經理程淑婷認為,摻糖或添加其他原料的蜂蜜,成本和純蜂蜜相差甚遠,必須在品名上就讓消費者感受到明顯差異,否則若只寫在背面成份表的小字上,許多消費者並不會認真細看。

蜂蜜標示五花八門,難以辨別純蜂蜜與摻糖蜂蜜(製圖/上下游)

蜂蜜標示五花八門,難以辨別純蜂蜜與摻糖蜂蜜(製圖/上下游)

摻糖蜂蜜叫「調合蜂蜜」可以嗎?學者:同質性相加才能叫做「調合」

若真的仿效日本,把加糖漿的蜂蜜稱為「加糖蜂蜜」,有些食品業者卻又不太樂意,覺得這個名字難聽。目前多數業者的做法是寫上「調合」或「調和」二字,不過產業界對此也是莫衷一是。

蜂蜜專家虎尾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系教授彭及忠指出,依國外法規,「調合」二字應該是同質性的東西相加才能使用,在我國亦然,例如「調合油」是指不同油品相加。而蜂蜜和果糖是不同物質,摻在一起不應該以「調合」稱之。

因為法規模糊,有些業者會把「調合」二字字體縮小、不直接寫在品名,而是移到產品標示不明顯處。也有業者雖然在品名標示為「龍眼蜂蜜調味糖漿」,卻把「調味糖漿」四字寫得又小又難辨識,企圖瞞過消費者,又可宣稱並沒有標示不實。

彭及忠認為,癥結在於「蜂蜜」在我國法規中並不是法定名詞,不像包裝醬油或包裝醋都有明確的標示規範,「要純天然發酵才能叫做釀造醬油,用化學水解的就不能叫做釀造醬油。」而蜂蜜的標示已經討論多年,至今卻仍無共識。

醬油果汁都有專屬的標示法規,蜂蜜卻無

彭及忠強調,「在歐美或紐澳,品名打了蜂蜜就必須是純蜂蜜,如果加了檸檬汁,就必須寫『純蜂蜜加檸檬汁』,」如果加了糖,還必須把比例%數都標示出來,讓消費者一望可知。

何以我國的蜂蜜產品不能明確標示?黃俊彥指出,我國的蔬果汁包裝飲料就有明確規定,果蔬汁總含量達10%以上者,需標示原汁含有率;且始得以果蔬汁為品名,而果蔬汁總含量未達10%者,應於外包裝正面處顯著標示「果(蔬)汁含量未達10%」。為何蜂蜜無法比照?

程淑婷則指出,目前法規和檢驗方法連是不是100%蜂蜜都難以認定,只有一個國家標準CNS1305,只能提供品質的基準,無法作為判斷真偽的依據。若開放內含60%蜂蜜就可以稱為XX蜂蜜,到時候要如何稽查?依據什麼法規?業者標示不實又該如何處罰?

檢驗技術可判摻糖與否,但成本高昂

黃俊彥說,其實大部分蜂蜜都能符合CNS標準,「只是造假的技術很多元,也一直在進化,」即使摻了糖也可以做到符合這個標準。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課長吳姿嫻表示,以現今檢驗方法,是可以檢驗出來有沒有加其他的糖,「如果是加玉米糖漿或樹薯糖漿都驗得出來,但一件可能要七、八千元,」成本相當高昂。

吳姿嫻指出,「現在問題在於食品衛生法規,沒有公告的檢驗方法。」沒有公告檢驗方法就沒有判準,沒有判準也就無法確實執法。

彭及忠解說,目前有碳同位素檢定法、蛋白質檢驗和花粉粒檢測模式,再搭配氣味圖譜的檢測,足以辨別蜂蜜是否摻糖,甚至摻糖的比例,不過穩定性還需要每年持續驗證比對。如果衛福部真的要宣布蜂蜜標示規範,就必須有配套措施,搭配修法和公告檢驗方式。

法規尚未完備,業者自律加上溯源,才能確保買到國產好蜜

衛福部食藥署食品組科長李婉媜表示,研議蜂蜜的標示辦法還在廣徵意見,目前未有定論。蜂蜜並不像果汁有額外規範,就是依食安法規定:食品品名要跟本質相符,內容物要如實標示,而且要依含量由高到低。此外,若有加糖,就不能宣稱「純」或「百分百」蜂蜜。

不過加了糖的龍眼蜂蜜,只要糖的成分比蜂蜜少,品名仍可以宣稱為「龍眼蜂蜜」,依目前法規並不違法,只是原料成分必須註明有糖。

同正食品黃姓老闆娘表示,「我覺得要標清楚,消費者才知道有放這些東西,」他們的產品就叫做「調和龍眼蜜風味糖漿」,品名和原料成分表都明白提及有加糖。

「最好的方式是業者自律,加上溯源,」彭及忠提醒,民眾可以認明國產蜂產品標章,或是產銷履歷的蜂蜜,就能保障買到的是純正台灣蜂蜜。他指出,除了摻糖蜂蜜標示不實的威脅,進口的泰國蜂蜜成本是國產蜂蜜的三分之一,國產蜜面臨相當艱難的考驗。

View Event →
May
10
6:00 PM18:00

分享/ 荷蘭科學家訓練蜜蜂檢測新冠肺炎

本文轉載自 Washington Post

當蜜蜂檢測到冠狀病毒的氣味時伸出頭

當蜜蜂檢測到冠狀病毒的氣味時伸出頭

荷蘭瓦赫寧恩⼤學(Wageningen University)的科學家利⽤⼜吻延伸試驗訓練了⼀批蜜蜂,受訓練的蜜蜂每次給予受感染樣本的氣味時,同時都會給予糖⽔作為獎勵,⽽給予未感染樣本時,則不會有糖⽔獎勵。當蜜蜂已經習慣了這個獎勵模式,當蜜蜂接觸到受感染樣品氣味時,就會⾃發性地伸出⾆頭希望可以獲得糖⽔獎勵。與其他疾病⼀樣,新冠病毒會誘發⼈體內的變化,從⽽釋放出⼀種氣味。先前研究證明,蜜蜂的觸角上有170個氣味感受器,可以很容易地訓練牠們在短時間內辨識出⼀種特殊氣味。昆蟲嗅探技術已在1990年代時由美國國防部進⾏有效測試,以檢測爆炸物和毒素等。出於安全因素,⾶蛾、蜜蜂和⿈蜂曾被⽤於偵測爆炸物和醫療診斷。

更多訊息連結: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science/ 2021/05/07/covid-bee-testing/

View Event →
Apr
9
to Apr 10

分享 / 問著名的昆蟲學家們:「世界上最聰明的 昆蟲是甚麼?」

  • 臺灣大學 昆蟲學系 (map)
  • Google Calendar ICS

本文轉載自 Atlas Obscura

Photo by Susan Walker / Getty Images .

Photo by Susan Walker / Getty Images .

有些昆蟲甚至可以數數、識別人臉、甚至可以發明語言。

Chittky說「蜂舞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它們使用的是符號。」,「除了人類以外,沒有其他動物會使用符號。」甚至 其他靈長類動物也不會使用符號:像黑猩猩這樣的猿類,牠們 或許能夠指出所需的目標,或引導他人到該目標,但不會使用抽象的符號或消息來表示想傳達的內容。

蜜蜂的搖擺舞是一種極其聰明的溝通模式;它使蜜蜂能夠非常有效地將信息詳細地傳達給一大群對象,也可以在蜂巢中安全的傳遞信息,以確保 其他動物不能偷聽。這些行為遠遠超出了大多數人對昆蟲能力的認知。毫不誇張地說,蜜蜂擁有高等的能力能夠進行符號交流、使用語言、臉部辨識、使用數字、觀察並模仿、理解規則以及解決高水平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們比許多哺乳動物都聰明得 多。

View Event →
Apr
9
3:00 PM15:00

分享 / 蜂劫再起!檳榔花開用藥,蜜蜂有去無回逐批死亡,政府空訂規範卻沒落實查緝

本文轉載自 上下游 NEWS&MARKET

第滅寧是通殺型殺蟲劑,屬於合成除蟲菊精,對昆蟲具有接觸和攝入毒性,作用快速(攝影/李慧宜)

第滅寧是通殺型殺蟲劑,屬於合成除蟲菊精,對昆蟲具有接觸和攝入毒性,作用快速(攝影/李慧宜)

檳榔花開,蜜蜂再度中毒斃命!《上下游》長期追蹤檳榔⽤藥導致蜜蜂死亡事件,已經連續第四年,慘劇依然年年發⽣,每年都中鏢的南投埔⾥蜂農,仍然到處逃難。埔⾥蜂農表⽰,去年蜜蜂是⼀次性的集約式死亡,今年則是分批死亡,還有些蜜蜂⾶出去後根本沒回來。「⼀直有⼈叫我們走,趕快走,不然留在埔⾥要讓蜜蜂等死嗎?」許多蜂農早就到⼭上避禍,但老邁的蜂農已無體⼒出逃,只能坐以待斃,單⼾就損失上百萬隻蜜蜂,對政府長年無作為徹底感到寒⼼。

蜜蜂中毒連四年,今年死蜂樣本驗出通殺型殺蟲劑第滅寧

每年七到九月是中部檳榔開花季節,檳榔農會在此時噴藥防治蟲害,卻導致來訪花的蜜蜂中毒而亡,蜂農年年受創慘重。《上下游》去年推出《揭開全台最大農藥漏洞:檳榔共業三十年》專題報導,揭發檳榔用藥全無管理的亂象,不僅引發社會關注,監察院也隨即啟動調查,於今年(2020)4月發布調查報告批評農委會「確有怠失」。

農委會承諾全面納管檳榔用藥,並制定檳榔推薦用藥及殘留標準。然而《上下游》卻再次接獲蜂農通報蜜蜂中毒死亡,記者現場勘察後並進一步詢問政府單位管理現況,卻發現防檢局聲稱要查緝卻說不出查緝成果,而地方農業處根本不知新規定,完全狀況外。

過去對蜜蜂威脅最大的農藥就是芬普尼,極低劑量就會造成蜜蜂急性中毒死亡。今年記者隨機抽樣單一蜂場的死蜂,雖未檢出芬普尼,卻檢出殺蟲劑第滅寧0.02 ppm。第滅寧是通殺型殺蟲劑,不只會使蜜蜂中毒死亡,且根據過往研究,第滅寧會導致蜜蜂延遲回巢時間,並降低蜜蜂取食活性。

去年《上下游》在剛噴過農藥的檳榔樹下採樣雜草送驗,驗出的四支農藥當中也包含第滅寧,顯見為檳榔常用殺蟲劑。然而在防檢局今年最新規範的檳榔用藥當中,並沒有第滅寧,若農民繼續用在檳榔而誤殺蜜蜂,是違法行為。

去年是一次大量暴斃,今年是分批死亡

另一場位於埔里盆地山腳下的蜜蜂生態農場,園區走道上依舊可見散落的死蜂,資深蜂農賴朝賢指出,「往年的死亡是一次性大量暴斃的『集約式死亡』,今年情況不太一樣,死亡的速率稍有變慢,變成分批次的逐漸死亡。」依照他的推測,可能檳榔用藥方式有所改變,卻仍舊造成蜜蜂的傷害。

曾獲得十大傑出專業農民的賴朝賢指出,原本一個蜂箱有兩、三萬隻,平均每日減少一兩千隻。如果蜂王衰老,繁殖力量稍弱,導致蜂箱折損率大於死亡率,只要幾天的時間,蜂群數量不足就會導致生產停止。因此必須想辦法餵養蜂糧,讓蜂箱的生產率大於死亡率,並且持續更換更年輕的蜂王。


View Event →
Apr
9
2:30 PM14:30

分享 / ⼤花咸豐草的引入和養蜂有關

本文轉載自 Hsiufen Lee 臉書 ⼤花咸豐草引進台灣的故事

被認為是恰查某(台語)的⼤花咸豐草,屬於菊科鬼針草屬,常被農村⼩孩當成惡作劇⾶鏢。這種強勢入侵的外來植物,被當成蜜源植物有⼀段「美麗的錯誤」故事,讓⼈又愛又恨。將路邊未成熟如鬼針的⿊⾊雜草種⼦,偷偷「射⾶鏢」在別⼈的衣服後⾯惡作劇,是不少⼈⼩時記憶。這是常⾒俗稱「恰查某」的⼤花咸豐草。住新北市蘆洲區的李秀芬今天在公司花圃看⾒幾株⼤花咸豐草,想起⽗親,且就讀⼤直⾼中兒⼦昨天被⽼師要求採訪家族故事,於是勾起⼤花咸豐草在台灣的身世記憶。李秀芬說,很少⼈知道它有別稱叫做「錦洲草」。

先故事緣起是,李秀芬⾼⼆的兒⼦選修多元課程「悅讀台北」,王姓老師是新北市蘆洲區⼀家創立於1920年百年蜂蜜品牌的老主顧,獲悉學⽣是養蜂場老闆娘的孫⼦,於是要學⽣採訪阿嬤記錄家族故事。李秀芬告訴中央社記者,⼤花咸豐草強韌的⽣命⼒,成為威脅本⼟花草的外來入侵者,是緣起於他⽗親李錦洲。李秀芬說,阿公李炳⽣在⽇治時代創立養蜂場,⽗親李錦洲從⼩學習技能與管理,⺠國50年代接管養蜂事業。

台灣在70年代逐漸邁向⼯業化,許多農地變⼯廠,蜜蜂賴以維⽣的蜜源植物⼤量消失。早期台灣⼈養蜂採蜜,到了冬天,花都凋謝了, 沒有花 蜜可採,蜂農擔⼼蜜蜂會餓死,就得⽤蔗糖混⽔來餵養蜜蜂,但是成本太 ⾼,所以就從琉球引入⼤花咸豐草。

共同創立台灣省養蜂協會的理事李錦洲 憂⼼忡忡,還曾經兩度受邀參加世界養蜂會議,因⽣長背景關係,於是與⽇ 本養蜂業界交流,⼜去參加⽇本舉辦的世界養蜂⼤會。李秀芬說,過程中, ⽗親得知沖繩有蜜源植物四季開花,可以彌補台灣冬季蜜源不⾜問題,於是 帶回台灣在蘆洲⾃家農⽥試種。她回憶,家中那片⽥滿滿都是⼩⽩花,⿊⿊ 細細的種⼦像針⼀樣。⺟親為採收種⼦,⼿指被刺得感染溝甲炎。李錦洲固 定搭當時台灣省公路局中興號客運⾞去台中的協會總部開會。李秀芬說, 「我那浪漫雙⿂座的老爸,就會開窗沿著⾼速公路撒種⼦,希望能增加蜜 源,挽救台灣蜂農的經濟來源。」這也就是台灣現在鄉間到處可⾒⼤花咸豐 草的緣故,因⽣命強韌,甚⾄強過本⼟種的⼩花咸豐草。李秀芬說,當時還 沒⽣態浩劫的觀念,⽗親的初⼼也是希望挽救台灣產業。她說,⽗親過世 後,蜂友們感念⽗親對台灣養蜂事業的貢獻,特地向⾏政院農委會提議將⼤ 花咸豐草稱為「錦洲草」。

新北市蘆洲區鷺江國⼩曾將李錦洲的家族故事與 ⼤花咸豐草引入台灣的淵源,製作⽥野調查專題。李秀芬說,新課綱實施 後,⼤直⾼中的多元選修課程透過閱讀認識⽣長環境,探訪⾃⼰的家族故 事,對學⽣是難得的閱讀⼈⽣的經驗。在古代,相傳咸豐草治好清代咸豐皇 帝的病,被賜予這樣的封號。台灣原住⺠族阿美族會食⽤較嫩的莖葉部分為 野菜,或較老的莖葉燉湯。新北市府原住⺠⾏政局副局長陳碧霞老家在花蓮 縣豐濱鄉,她說,⼩時候 受傷時,媽媽也會利⽤⼤ 花咸豐草搗來作為草藥。 不過,曾有媒體報導,⼤ 花咸豐草⼤量繁殖壓縮本 ⼟植物⽣存空間,⺠眾憂 ⼼忡忡,希望農政單位清 除。

新北市府農業局表 ⽰,⼤花咸豐草屬外來 種,因適應⼒強、繁殖⼒ 旺盛,秋冬季仍正常成 長,致各荒野空地可⾒其 ⼤量存在,屬於歸化型的 強勢雜草。因為已在⺠眾⽣活環境周圍蔓⽣叢聚,因過於常⾒,⺠眾早已習以為常,已馴化為眾多野草中的⼀種。為避免蔓延,⺠眾在野外應留意衣物避免被「⿁針」附⾝,以免四處傳播。⼤花咸豐草俗稱「⼤花⿁針草」,葉對⽣,有柄,為三出複葉或五葉,⼩葉卵形⾄卵狀披針形。四季都開花,頭狀花序腋出或頂⽣,外圍舌狀花⽩⾊,管狀黃⾊花聚⽣中間。瘦果⿊褐⾊,長橢圓形,具針刺狀冠⽑2到3枚。

View Event →
Apr
9
to Apr 11

分享 / 新的⼈⼯智慧技術可保護蜜蜂免受​​蜂蟹蟎侵害

  • 臺灣大學 昆蟲學系 (map)
  • Google Calendar ICS
abc net.jpg

澳洲的⼀家科技公司設計了⼀款全新武器對抗蜜蜂的寄⽣蟲蜂蟹蝨,蜂蟹寄生為全世界普遍分佈的嚴重敵害,也是⽬前台灣養蜂業中最重要的敵害,在澳洲因為蜂蟹流感危害使蜂產業損失數億澳元。

蜂家澳洲科技公司正在進⾏⼀項試驗,“具有偵測蜂蟹蝨的蜂箱”,這些蜂箱使視網膜⾼科技的攝影鏡頭和AI智慧來檢測蜜蜂身上的蜂蟹寄生。智慧蜂箱的外觀是紫每個紫⾊蜂箱的入⼜都放置⼀個360度鏡頭,可以捕捉到每隻蜜蜂進入的影像。

然後,通過由影像分析可幫助識別蜜蜂出現的任何異常情況。螃蟹蟹危害,並在發現異常時發送警報。

View Event →
Jan
28
8:00 PM20:00

分享 / 寒流侵襲農損嚴重 農業教授教減災方法

本文轉載自  自自由時報

〔記者顏宏駿/彰化報導〕冷氣團一波接一波,各農業產區紛傳災情,尤其瓜果類,災情最慘重,前明道大學校長、農業博士陳世雄說,農民一直認為植物是「冷死、凍死」,但其實是「熱死、渴死」,天急凍,隔天再出大太陽,農民就要提警覺,因為植物葉片蒸散,水份上不來,就可能「渴死」。

他說,寒流過後,瓜果會枯死,主要原因是晚上寒流來,造成地溫降低,等到太陽出來,氣溫上升,葉片氣孔大開,蒸散速率急速增加;但是地溫來不及上升,地下根部的吸水功能,來不及供應地上部葉片的蒸散,所以導致葉片缺水萎凋。

陳世雄說,防範措施有多種,首先可以地面敷蓋稻草、作物殘枝、碎木或太空包鋸木屑等,這可以有效阻隔低夜溫,白天也可以吸收太陽光熱,其次增加土壤有機質,讓根系發展完全,深入土層,深層的根系不易受低溫影響,就可以抗寒。

另外,當寒流後,陽光太強,葉片有暫時萎凋情況,可以噴灑少量水於葉片上,可以避免急速萎凋。

他指出,慣行農法習慣大量化學肥料施於淺表土層,讓根系往表層伸展或長不深,一旦寒流來襲,主根系接觸到低溫就容易受寒害,若用有機栽培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View Event →
Jan
28
8:00 PM20:00

分享 / 農保「人地脫鉤」只要認定「務農事實」就能納保,蜂農率先起跑

本文轉載自  上下游 NEWS&MARKET

政府鼓勵青年務農,但多數青農卻因沒有土地,或無法取得土地租約,無法申請成為農民資格,不能加入農保、農會,也導致無法得到政府的農業補助。為因應國內現況,農委會研議「人、地脫鉤」,未來只要有務農事實經認定後,即可申請農保,長期無保障的蜂農將率先開跑,不受農地面積限制,只要有養蜂事實,即可參加農保及申請農業天然災害現金救助。

農保「人地脫鉤」由各地農改場進行資格認定

農委會指出,針對農民因無農地使用之相關文件無法參加農保者,將於「從事農業工作農民申請參加農民健康保險認定標準及資格審查辦法」(以下簡稱農保審查辦法)訂定相關規定,包含:適用對象、資格條件、檢具文件、申報登記、實質審查及後續追蹤查核機制等。

目前規劃由該會各區農業改良場擔任執行機關,辦理申請者「實際從事農業工作」之資格認定,未來實際從事農業工作之申請者可持農業改良場核發之從農事實證明文件,向投保農會申請參加農保,如符合農保審查辦法之相關規定,即得為農保被保險人。

「務實事實」如何認定?農委會:1月初做最後決定

「實際從事農業工作」的資格如何認定?輔導處朱建偉處長表示,目前已經開過幾次會還沒有最後共識,副主委陳吉仲主張「一開始從農就該有保障」,但也有其他意見,認為只有「以務農為生」者才可以領取農保保障。而對於何謂「以農為生」?是指以面積認定或收入認定?另外「半農半X」混和營生的務農者如何納入?目前還沒有做最後決定。

朱表示,以德國為例是有三年觀察期,確定營農才能拿到農民保險,但也有意見認為這樣在台灣太嚴苛,因此目前都還在研議中,預計一月初結論出爐。

蜂農無固定土地無法加入農保,未來採實質認定

除青年農民拿不到土地證明外,蜂農因為沒有實質農地,無法取得附上地主的土地所有權狀影本,讓大多屬於「遊牧民族」的蜂農苦不堪言。

「我們無法加入農保、不是農民,受災也補不到我們。」林姓蜂農曾接受《上下游》採訪指出,花蜜遇雨很容易會被沖刷掉,因此下雨時沒辦法採花蜜;颱風時更是可怕,像近幾年颱風頻傳,一次就幾乎把所有蜂箱摧毀。而要向農政單位申請災損補助,「一個蜂箱全毀只補助四、五百元,個人申請還訂出4萬5千元上限。」

農委會表示,現已訂定養蜂申報作業程序制度,農保審查辦法修正發布後,蜂農即可向當地鄉(鎮、市、區)公所申報飼養蜂箱總數,並經查證具實際從事養蜂工作事實後,可不受農地面積限制,並以此申請參加農保及申請農業天然災害現金救助。

至於養蜂事實如何認定,朱建偉表示,之前發函給養蜂協會,協會認定要100個蜂箱才能是「養蜂維生」,但也有人反應資格過嚴,現也在研議中。

View Event →
Jan
28
8:00 PM20:00

分享 / 高檔蜂蜜這樣來的 有機專家幫蜜蜂蓋棉被、餵薑黃糖水

本文轉載自  聯合新聞網

寒流發威,彰化縣有機農業專家陳世雄在自家農場幫蜜蜂、黑水虻「蓋棉被」禦寒,還餵蜜蜂吃薑黃糖水,陳世雄近年熱衷養蜜蜂,他說,蜜蜂是生態環境指標性昆蟲,如果沒有蜜蜂授粉,人類三分之一的食物就不見了。

曾任中興大學農場場長、明道大學校長的陳世雄從教職退休後,仍經常受邀演講,推動有機農業不遺餘力,4年前他開始養蜜蜂,愈養愈有心得,最高養了約80箱蜜蜂,蜜蜂也成為他推動環境教育範例。

在寒流來襲,他也分享自己養蜂禦寒心得,陳世雄說,蜜蜂大概在氣溫攝氏14度時,活動力大概就停止,到了8度,蜜蜂就會傷亡,所以寒流來襲時,在蜂箱前也會看到不少陣亡的蜜蜂,所以他在天氣寒冷時,就先在蜂箱的氣窗先塞紙巾防寒風進去,還在蜂巢片「蓋棉被」蓋上厚帆布保溫。

陳世雄說,冬天蜜蜂消耗自己採的蜂蜜還不夠,得再餵蜜蜂糖水,才能讓牠過冬,為了提升蜜蜂過冬的抵抗力,他煮糖水時還加進薑黃粉。

陳世雄說,人類食物的來源裡大概三分之一以上靠蜜蜂授粉,曾有專家說如果蜜蜂滅絕人類活不過4年,所以他也推動農業不要用除草劑和農藥,才不會讓採蜜的蜜蜂無辜死亡,要讓環境更無毒。

而1500隻蜜蜂每隻蜜蜂要採400萬朵花,才能產出450公克的花蜜,花蜜也是相當珍貴的食物,陳世雄為了養蜂還到加拿大等國家參加相關會議取經,也發現國外五、六星級的飯店是用最原始帶著花蜜的蜂巢讓客人直接吃,是相當高檔的食物,他也有意與國內飯店業者合作推出這樣的自然飲食文化。

而陳世雄也養蟲蟲黑水虻,用來吃廚餘、餵雞,也是他進行循環農業的利器,為了幫黑水虻過冬,除了把不要的舊牛仔布當成蟲蟲的被被,最近還買了電暖器讓蟲蟲暖一點,他笑說他們真正做到「蟲寒己寒,蟲饑己饑。」萬物皆平等。

View Event →
Dec
19
9:00 PM21:00

蜜蜂「發”糞”圖強」,首發蜜蜂擊退大虎頭蜂攻擊的利器

譯自 National geographic “Honeybees found using tools, in a first—to repel giant hornet attacks” Douglas Main 之著作

圖片1.png

在越南的東方蜂 (Apis cerana) 蜂群中,發現東方蜂會利用”糞便”作為防禦武器以阻止大虎頭蜂之侵擾。此新發現將有助於其他國家的西方蜜蜂 (A. mellifera) 族群抵禦據侵略性的胡蜂攻擊。
美國馬薩諸塞州衛斯理學院的 Heather Rose Mattila 發現,越南的東方蜂有一種特別的防禦行為,牠們會利用動物的糞便如家禽、牛隻的糞,作為圍堵蜂巢出入口的圍籬,一方面讓出入口縮小使大虎頭蜂不易攻擊或鑽入巢內;另一方面是藉由這些動物糞便的氣味以混淆蜂巢內蜂蜜及幼蟲的味道,偽裝成動物的氣味。而這篇有趣的研究及開創性的發現已在近期發表於 PLOS ONE 國際期刊上。

         先前已知蜜蜂抵禦外來入侵的大虎頭蜂方式是以”熱殺蜂球”的防禦行為,包覆住整隻大虎頭蜂並藉由震動產熱,悶死前來攻擊的大虎頭蜂,而這次的新發現讓蜜蜂抵禦胡蜂的攻擊有了重大潛力的突破。近期在北美洲的西方蜜蜂授到嚴重的胡蜂攻擊,此事件將嚴重影響養蜂農戶的蜜蜂族群,故此一新發現將有機會幫助西方蜜蜂阻擋胡蜂的攻擊。科學家發現東方蜂所製作的”糞牆”特別有忌避大虎頭蜂的能力,而在北美洲危害西方蜜蜂的此種胡蜂與大虎頭蜂非常近源,故有作為抵禦胡蜂的潛力。

         雖然動物利用環境中的各種資材作為巢體的覆蓋或防禦阻隔並不少見,但蜜蜂的發糞圖強確實是蜜蜂防禦行為的新創舉,此一新發現將有助於未來養蜂農業防治策略上的新方法,是一具潛力的忌避防禦。

相關連結: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animals/2020/12/honeybees-use-tools-dung-repels-giant-hornets/

View Event →
Dec
16
9:00 PM21:00

分享 / 讓蜂自由 02》蜜蜂雜交大遷徙,蜂蟹蟎跟著來,專家:重視本土蜂種,讓蜂自然

本文轉載自  上下游 NEWS&MARKET

/ 上下游駐義大利特約記者 鄭傑憶

(續前文)養蜂界也有遠來和尚會念經的迷思,蜂農熱愛帶有遠方基因的蜂后,相信這是多子多孫、多產量的保證。

然而,人工雜交育王引發蜂蟹蟎(Varroa destructor)擴散,全世界蜂農頭痛不已。台灣也不例外,根據苗改場從2016到2017年間的統計,通報蜜蜂急性中毒的案例中,有九成驗出防治蜂蟹蟎的福化利,可見蟎害普遍。

蜜蜂雜交大遷徙,蜂蟹蟎跟著來

全世界養殖最多的西洋蜜蜂之下,有台灣常見的義大利蜂(Apis mellifera lingustica),還有西西里蜂(Apis mellifera siciliana)、歐洲黑蜂(Apis mellifera mellifera)等31個亞種。由於亞種彼此間可以交配,育王專家讓歐洲、非洲、中東、中亞等亞種雜交,子孫滿堂交易興盛,這些高產的西洋蜂也開始「殖民」亞洲。

1960年,在日本的西洋蜜蜂首次傳出蜂蟹蟎的疫情,很快地蔓延到前蘇聯國家。1970年代擴散到中南美洲,義大利在1981年通報第一起案例,歐洲國家接著一一淪陷,美國、紐西蘭和澳洲也都無法倖免於難。

「西洋蜜蜂征服了亞洲,然後回傳歐洲,結果帶來了蜂蟹蟎。」義大利昆蟲學家方塔納(Paolo Fontana)向《上下游》記者一邊說明,一邊畫著傳播路徑,「歐洲原本沒有蜂蟹蟎,但早已經存在亞洲,因此東方蜂(Apis Cerana)慢慢演化出與不速之客『共存』之道,像是分蜂頻繁,捨棄蜂蟹蟎盤據的舊巢。此外,東方工蜂的孵育期比較短,寄生在蜂卵的蜂蟹蟎來不及長成,受害較嚴重的是孵育期較長的雄蜂。」

應培養在地蜂種,而非讓殺蟎劑殘留在蜂巢

由於全球的養蜂業高度仰賴西洋蜂,蜂蟹蟎的疫情蔓延後,養蜂的工作變得複雜沉重,殺蟎成了必備的本領。「麻煩的是,化學合成的殺蟎劑常常殘留在蜂巢。」方塔納指出,許多蜜蜂相關的產品遭到污染,其實是蜂農自己造成的。

有機殺蟎的技術日漸成熟,像是利用酢醬草酸搭配隔離蜂后。但方塔納提醒,「對抗蜂蟹蟎之際,重要的是讓蜜蜂恢復適應環境的能力。不要再把成千上萬的義大利蜂運到挪威去,在夏天的時候採了許多蜜,但全都熬不過冬天。我們要做的,是培養在地的蜜蜂,像是台灣就該培養適合台灣的在地蜂種。」

台灣野蜂(上下游資料照)

農藥是威脅,大規模單一栽種的作物讓蜜蜂餓死

蜜蜂孱弱、消失,許多作物的授粉成了問題,美國的蘋果、桃子和櫻桃身受其害,農家的收入跟著結果率一起下滑。農人轉向其他授粉昆蟲求救,像是獨居的藍色果園蜂(Osmia lignaria)、苜蓿切葉蜂(Megachile rotundata)等。

保收成,農人得靠蜜蜂。「不過,大多數是把蜜蜂當成生產工具,像農藥、肥料一樣,是用來衝產量。」只在開花期關心蜜蜂,過了就拋諸腦後,方塔納接著說,「現在有人用無人機授粉,還有科學家在研究適合無人機授粉的品種。」像是需要大量鮮果、蔬菜的連鎖超市Walmart,已經研發並申請了授粉無人機的專利,彷彿「人定勝天」,少了蜜蜂也無所謂。

有些農人淪為蜜蜂殺手,像是施用急毒性的芬普尼或是讓蜜蜂腦殘的類尼古丁殺蟲劑。農藥確實是隱憂,但只是病徵,核心病灶是大規模的單一化種植。像是為了發展生質能源,德國和北歐國家栽種了大片的油菜籽田。

「油菜籽田、油菜籽田、油菜籽田、油菜籽田、油菜籽田、油菜籽田,蜜蜂飛了大半天全是油菜籽田。」方塔納說,「花季時,牠們不缺糧食,但之後就沒有別的花可以採食。很多時候,蜜蜂是餓死的。況且這麼大面積栽種,歐洲根本沒有這麼多蜜蜂授粉。」

蜜蜂是大自然的信使,蜜蜂存活仰賴生物多樣性

順著單一種植的邏輯,蜂農依不同作物的花季帶著蜜蜂轉場遊牧,但方塔納指出,這容易傳染疾病和蟲害,而且遠距離遊牧也增加基因污染的風險。

此外,也忽略了「生態型」(ecotype)的重要性。同樣是義大利蜂,有的生活在海拔一千五百公尺的森林,有的在平原、有的在海邊,雖然同種但習性不一樣。像是北部的花期集中在春、夏,少有蜜源的冬季蜂勢最弱;相對的,南部西西里島七、八月酷熱乾燥,寸草不生也沒有花朵,蜂群趁著夏天休養生息。

因為地理環境不同,義大利蜂有了不同的生命週期,驟然遠距離移動,很容易適應不良。方塔納說,「生態型的差異沒有表現在基因上,也很難從體型觀察,研究不易,因此常常被忽視。」

Let it bee,讓蜜蜂回歸大自然

這幾年蜜蜂很辛苦,蜂農也不好過。在病蟲害、農藥威脅、作物單一栽種和氣候變遷等外部因素之外,方塔納認為,蜂農也要反躬自省。「像是為了賣更多的蜂蜜,取蜜時一點也沒留給蜜蜂,然後只餵牠們糖水,但糖水根本沒有蜂蜜的營養價值。」

在柔順的西洋蜂、義大利蜂身體上榨取出的巨額利潤養活了許多蜂農,但這條路顯然到了轉型時刻。「改變慣性思考當然不容易。但拉開歷史縱深和視野,你會發現,在漫長的歷史中,印度、中國的文明高度發展,很長一段時間農業技術領先歐洲,可是這兩個地區都沒有養蜂產業。中國很早就懂養蠶,卻沒有養蜂業。」方塔納揣測,「很可能,這兩個地方的蜂種都無法被馴養,例如東方蜂很容易逃蜂。」

研究台灣本土蜂種,摸索自然養蜂之道

如今大量飼養西洋蜂的台灣蜂業也陷入困境。方塔納建議,不該一昧複製西方經驗,應該以紮實的科學方法研究台灣本土的蜂種,摸索不一樣的養蜂之道。

蜜蜂外型可愛,勤勞的形象討喜,這些年來劫難不斷,更是惹人憐愛,蜜蜂從鄉下進城,推動了救蜂、護蜂的「全民蜂潮」。方塔納肯定「城市養蜂」讓都市人跟自然有一些連結,否則城市孩子看到蜜蜂就怕,或是根本沒見過。

但他比喻,就像喜歡的話,可以在院子養雞當寵物,但這些經驗不能類推到把雞當成經濟動物的產業。「不該把教育意義與生產的價值混為一談。養蜂是個產業,要從產業的角度反思。」

追根究柢,養蜂業的問題在於「號稱『現代化』的養蜂技術也大約一百五十年了,缺陷逐漸暴露。」方塔納說,「蜜蜂是大自然的信使,這些年來危機頻傳,是在告訴我們生態多樣性的重要性。蜜蜂生活在大自然,基因要保持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牠們生存的環境、仰賴的食物都需要生物多樣。」

即使是任人擺佈的西洋蜂,骨子裡仍嚮往著山林田野,養蜂還是要回到大自然。讓蜂自由,Let it be,Let it bee。

(更多豐富圖文請至原文)

View Event →
Dec
14
to Dec 15

分享 / 讓蜂自由 01》人類誤扮上帝,介入蜂王育種,西洋蜂基因窄化,一代不如一代

本文轉載自  上下游 NEWS&MARKET

/ 上下游駐義大利特約記者 鄭傑憶

誤會大了,經過幾百年、上千年,人類尚未成功馴養蜜蜂。直到今天,常見的蜜蜂仍舊野性不改。

飼養最普遍的西洋蜜蜂(Apis mellifera)常被稱為「家蜂」,像是被人類馴養的家禽或家畜。義大利昆蟲學家方塔納(Paolo Fontana)向《上下游》記者點出矛盾,「馴養有兩個基本條件:第一是靠人餵養食物,但蜜蜂多數時間是自己去覓食;第二條件是由人類主導動物的生育,但蜂后和雄蜂是自由交尾。」

家蜂的觀念讓人忘了任勞任怨的蜜蜂仍受到野性呼喚,例如各國法規幾乎都把養蜂當成畜牧、養殖管理,低估蜜蜂與自然的緊密關係。方塔納說,「有法律保護貓熊或野狼的物種時,蜜蜂卻被當成雞、羊對待,法律保護的是『養蜂』而不是蜜蜂。」

錯把蜜蜂當家蜂養,導致西洋蜜蜂的基因窄化,越來越難應對種種挑戰,陷入生存危機。蜜蜂拉警報,啟動了連鎖效應。不只影響養蜂業,仰賴授粉的農業也受害,生物多樣的保存和自然生態的均衡岌岌可危。一窩蜂跟著養西方蜂的台灣,如今同樣蜂劫頻頻、生態失衡。他說,「解決之道在回歸本土蜂種,摸索適應在地環境的養蜂模式,不要重蹈西方的覆轍。」

經過上千年,人類尚未成功馴養蜜蜂(攝影/P. Fontana)

蜜蜂馴服人類,不是人類馴服蜜蜂

光頭大鬍子挺著大肚腩,方塔納受訪時像是對著滿堂的學生講話,腹式發音聲若洪鐘,在小房間裡迴盪,嗡嗡作響,是蜜蜂最佳代言人。

十年前,方塔納愛上了蜜蜂。用科學家冷靜的腦,懷著一顆炙熱的心,2017年,他寫完厚達648頁的《蜜蜂的喜悅》(Il Piacere delle Api,The Joy of Bees)。這份愛的宣言英文版最近剛上市(見文末),編輯稱許,方塔納的語調謹慎,但洋溢著誠摯的義大利風。義大利生態節目主持人薩佳拉茉拉(Sveva Sagramola)說得更傳神,「讀了幾章後,我突然覺得,這本書是蜜蜂寫的。」

蜜蜂最佳代言人–方塔納(攝影/D. Bizzarri)

《蜜蜂的喜悅》是方塔納以三十多年的研究、田野經驗,為蜜蜂寫下的家族史。在愛上蜜蜂前,他在大學探索用有機法對抗農業害蟲,後來研究家庭裡常見的昆蟲,像是蚊子、蟑螂,讓他更理解人與蟲的互動關係。他也觀察大自然中的蚱蜢、螳螂和蠼螋(音:「決蒐」),踏遍世界各地,發現了14個新物種。

在大學教書多年後,2009年他受聘到義大利東北部特倫托(Trento)的馬克基金會(Fondazione Edmund Mach)農業研究院,負責蜜蜂研究和訓練蜂農。「我研究昆蟲,是從自然主義的角度看待。」這個切入點讓他很快意識到,所謂「現代化」的養蜂技術有著嚴重的缺陷。

蠼螋也是方塔納的研究對象(攝影/P. Fontana)

到底什麼叫做「養」蜂?

一開始,他順應主流,關注蜂蜜的產量、病蟲害的防治,以及蜂后的育種。不久後,他冒出了大哉問:「到底什麼叫做『養』蜂?」在他眼中,儘管是最順服的西洋蜂,依舊生而自由來去自如,聽任野性的呼喚。

一百多年前,提出演化論的達爾文(Charles Darwin)也有一樣的納悶:雖說人類馴養蜜蜂的歷史久遠,但除了冬日需要餵食,其他時候牠們都是自食其力。此外,蜂后與雄蜂總是在飛翔時交尾,人類很難介入選種。

方塔納表示,更正確的說法應該是,「蜜蜂馴化了人類,以牠們的生態特性利用人類為牠們服務。」最接近人類與蜜蜂關係的,是漁夫利用套上頸圈的魚鷹(鸕鶿)捕魚,因為脖子被綁住,魚鷹無法吞嚥,獵物拱手讓給漁夫。魚鷹被訓練成漁夫的幫手,卻不是漁夫畜養的家禽。

蜜蜂是靠自己覓食(攝影/P. Fontana)

育王大雜交,蜜蜂基因窄化,一代不如一代

和雞圈裡的雞、牛棚裡的牛大不同,蜜蜂看似被馴養,但多數時間是在大自然裡闖蕩。而自然界的變數遠超過人類的想像,方塔納語重心長說著,「因此要讓蜜蜂自然交配、繁衍,保持豐富的基因庫,讓牠們自然演化,應對各種難以預測的挑戰。」

不過,人類仗勢科技突飛猛進,積極研發人工育王的技術。最有名的例子是氣管蟎(Acarapis woodi)在二十世紀初幾乎殲滅英國的養蜂業,布克法斯修道院的修士亞當(Brother Adam)蒐羅各地的西洋蜂亞種,透過雜交篩選出抵抗氣管蟎的蜜蜂。

「更誘人的是,布克法斯蜜蜂的生產力也很高,」方塔納接著指出了致命的弱點,「牠們就像騾子,又乖巧又耐操,但你無法讓騾子和騾子交配生出下一代。你永遠要有馬和驢,才能再生出騾子來。換句話說,普通的蜂農很難自己培育出新的布克法斯蜂后。」

育王成了專精的行業,精挑細選蜂后與不同的雄蜂人工雜交,然後觀察哪些子代最具生產力。「最好是很聽話,又不會咬人,工作時不用戴手套,也不用戴面罩。」方塔納拉高音量,「問題是,牠們卻失去了抵抗疾病和適應環境的基因。更糟的是,這些蜂后會在自然環境中交配,過了一代或是兩代後,基因快速弱化,蜜蜂孱弱難以自行繁衍,蜂農只好一再購買新的蜂后。」

蜂后和她的「宮女們」(攝影/P. Fontana)

怪物雄蜂體弱多病,難以傳宗接代

專職育王的養蜂人挑出最具生產力的蜂后,透過雜交讓她產下成千上萬的孩子,導致基因窄化。方塔納說,「買來蜂后,你看她和十隻、二十隻雄蜂交尾,好像基因非常多變。事實上,她很可能只和二種或是三種不同的基因交配,因為很多雄蜂有著同樣的基因。」

在蜜蜂的世界裡,受精的卵細胞有雙套的染色體,誕生後是雌性的蜂后或工蜂。相對的,雄蜂沒有爸爸,是蜂后單性生殖的產物,來自沒有受精的卵,只有單套的染色體。有時候,一些卵細胞受精,有了雙套的染色體,但來自「爸爸」的性別基因與「媽媽」的一樣,造成了偽陽性。帶有雙套染色體的雄蜂若順利誕生,也是體弱多病難以傳宗接代。

「幸好工蜂機敏,這些蟲卵還在孵育階段,就知道牠們雌雄不分,拖出蜂巢遺棄,或乾脆吃掉這些怪物。」方塔納接著解釋,「巢脾出現很多空巢時,如果不是染病或有寄生蟲,很大的機率是蜜蜂的基因出問題。」

基因窄化引發的問題遠超過「空巢」,他打了個比方,「一艘船上,如果載的都是水電工,漏水的話,你可以高枕無憂。可是萬一有人生病了,大家都束手無策;只是一張桌子壞了,也沒人會修。為了應對不同問題,最好船上有水電工、有醫生、有木匠,有不同技能的乘客。」

蜜蜂育嬰室,工蜂小心呵護蜂蛹,用心清潔(攝影/P. Fontana)

這些身價非凡的蜂后拉高一時的產量後,子孫常常一代不如一代,蜂農只好一再購買新的蜂后。「我們幻想人工育王可以生產更多的蜂蜜,諷刺的是,現在的蜂蜜產量比五十年前還少。」方塔納苦笑著,「蜂農的工作還變多了,這些蜜蜂需要更多的人力照顧,投入更多的成本。」

例如,日本在1960年爆發西洋蜜蜂染上蜂蟹蟎,並蔓延全球,除蜂蟎的繁瑣工作成了多數蜂農擺脫不了的夢魘。(文章未完)

(更多圖文請至原文)

View Event →
Apr
4
8:00 PM20:00

分享 / 平腹小蜂大軍出動,陸空合擊荔枝椿象!減農藥奏效,蜜蜂今年安全過關

本文轉載自  上下游 News&Market

/上下游記者 賴郁薇

又逢荔枝、龍眼開花期,讓農民傷透腦筋的荔枝椿象也正蠢蠢欲動,有別過去多僅以農藥「伺候」,今年荔枝、龍眼產區將有平腹小蜂大軍出馬,迎戰荔枝椿象。

台中、高雄地方農業局預計分別釋放100萬隻、40萬隻平腹小蜂;而農改單位積極宣導花期不要噴藥,也推出荔枝椿象綜合防治措施。各方努力,養蜂人也有感,養蜂協會秘書長潘建銘表示,月前蜂農前往高雄收荔枝蜜,「沒有太大危險。」下一步將移往中部採集龍眼蜜,若一切順利,今年蜂蜜可望豐收。

平腹小蜂出動,對付荔枝椿象,避免農藥傷害蜜蜂

每逢三、四月荔枝、龍眼開花期,荔枝椿象氾濫問題便會隨之浮現;荔枝椿象來勢洶洶,造成嚴重落花、落果問題,不少農民為保收成而選擇施用益達胺、可尼丁等類尼古丁農藥,以及陶斯松、丁基加保扶、賽洛寧等殺蟲劑。然而,去年高雄、南投卻有不少養蜂人家陸續傳出蜂群失蹤、死亡災情,外界紛紛將釀禍元凶指向農藥,尤其是為防治荔枝椿象大爆發所使用的殺蟲劑。

為保荔枝、龍眼免於荔枝椿象侵害,同時又要避免蜂群遭花期施藥影響,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去年發表「平腹小蜂生物防治」一做法,利用平腹小蜂會將卵寄生於荔枝椿象卵內的生物特性,達到荔枝椿象防治目標;該年度苗改場各在三、四月份提供12萬隻平腹小蜂至高雄、台中龍眼、荔枝產區。

平腹小蜂卵片包(圖片提供/苗改場)

平腹小蜂卵片包(圖片提供/苗改場)

平腹小蜂在荔枝椿象的卵上(圖片提供/高雄市政府農業局)

平腹小蜂在荔枝椿象的卵上(圖片提供/高雄市政府農業局)

台中農業局:今年是「平腹小蜂元年」釋放百萬隻平腹小蜂

而今年,平腹小蜂施放量更是大增。台中市政府農業局預估今年將釋放100萬隻平腹小蜂至太平、大里、霧峰一帶荔枝、龍眼園;投入平腹小蜂施放工作已有四個年頭的高雄市政府農業局也預計擴大釋放40萬隻平腹小蜂至大岡山山區粗放式經營龍眼園、及公共區域台灣欒樹。

台中市政府農業局作物生產科許姓股長以「平腹小蜂元年」來形容各地配合放蜂的情況;許表示,根據內部統計,三月份已有105名農民上繳79,000片荔枝椿象卵片,「光是霧峰農會就交了兩萬片。」農民回繳情形直線攀升,該些荔枝椿象卵片將可供平腹小蜂產卵、寄生,再交由農民施放。

葉片上的荔枝椿象卵(圖片提供/高雄市政府農業局)

葉片上的荔枝椿象卵(圖片提供/高雄市政府農業局)

苗改場「無人機」釋放平腹小蜂,可望深入廢園

而日前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生物防治分場更祭出「無人機」釋放平腹小蜂,首次嘗試由無人機繞行山區,身入地處身山坡地、人煙稀少的荔枝、龍眼廢園,再行投放平腹小蜂卵片;苗改場評估,單次作業可吊掛20包平腹小蜂卵片,且施放面積可達3公頃。

該分場助理研究員吳怡慧表示,農民深受山區荒廢園困擾,「(廢園)那是防治死角,根本沒人管理。」廢園蟲害長期缺乏控制,一旦向外蔓延,就會影響外圍農園狀況;礙於廢園荔枝椿象蔓延情況始終難被地方農政單位掌握,「用無人飛機深入廢園,至少荔枝椿象發生時可以減緩蔓延速度。」且根據苗改場評估,無人機投放平腹小蜂卵片的羽化率也可達七、八成。

 

無人機施放平腹小蜂卵片(圖片提供/苗改場)

無人機施放平腹小蜂卵片(圖片提供/苗改場)

苗改場試以無人機釋放平腹小蜂卵片,高雄市政府農業局也樂觀其成。高雄市政府農業局植物防疫及生態保育科長張韻萍表示,以高雄地區來說,平腹小蜂主要施放者為市府農業處,以公部門力量大規模放蜂、介入管理大崗山保安林地大面積乏人管理的龍眼園,以防荔枝椿象大爆發。

考量深入山區放蜂極耗人力,「無人機放蜂」或許能緩解人員深入山區、大面積管理的困難,高雄市政府農業局主任秘書梁銘憲也樂觀其成,「如果有新的方式,我們很願意做,會再來評估看看。」

「到得了的田還是以釋放成蜂為主。」吳怡慧表示,無人機的目標主要還是「偏遠廢園」。

平腹小蜂量仍不足,仍須綜合防治

現談到荔枝椿象防治工作,各界均聚焦「平腹小蜂」,防治成效亦多受到肯定,但台中市政府農業局作物生產科許姓股長卻也指出,「(平腹小蜂)量還是不足,生產來不及供應。」今年台中市預計發出100萬隻平腹小蜂,但農業局表示,若轄內龍眼、荔枝農園全要以平腹小蜂防治荔枝椿象,「要4,000多萬隻才夠。」

故許強調,除了平腹小蜂之外,非花期的噴藥化學防治、荔枝椿象好發期的物理防治更顯重要。

對此,張韻萍也表示,以高雄市的做法來說,即便荔枝花期有停藥,「但(平腹)小蜂對農藥還是很敏感,」為避免平腹小蜂被農藥所傷,高雄市現傾向僅提供有機農民施放,「有機荔枝農民其實很少,目前也只有三戶有機農民提出申請,提供帶荔枝椿象卵的葉片給苗改場放小蜂。」

而對多數慣行荔枝園來說,「還沒開花時用藥、直接物理性摘除,都還是必須處理的措施。」張表示。

「不能單靠平腹小蜂,否則緩不濟急,必須要綜合防治。」台中市政府農業局也再三強調,防治方法包括,在樹幹基部塗佈一圈黏膠,防止掉落地面的荔枝椿象若蟲回爬樹上;或用塑膠捕蟲網加入少許冰醋酸,以利移除成蟲。該局許姓股長也表示,可摘取荔枝椿象卵片以降低荔枝椿象密度。

 

農民可以在塑膠袋內裝入礦物油或醋酸,限制荔枝椿象的掙扎,且醋酸等成分可以擊暈昆蟲,減緩捕蟲者被攻擊的可能(圖片提供/苗改場)

農民可以在塑膠袋內裝入礦物油或醋酸,限制荔枝椿象的掙扎,且醋酸等成分可以擊暈昆蟲,減緩捕蟲者被攻擊的可能(圖片提供/苗改場)

蜂農有感:今年OK,蜜蜂沒太大危險

為防止欲殺荔枝椿象、卻誤殺採蜜蜂群的憾事重演,各方大力投入物理防治、平腹小蜂生物防治,連蜂農也有感。台灣養蜂協會秘書長潘建銘表示,上月份蜂農已先前往高雄大樹、燕巢地區採集荔枝蜜,「那階段已經完成採蜜,OK沒問題,(蜜蜂)沒有太大危險。」

而未來三周,蜂農即將轉移陣地,前往中部採集龍眼蜜,潘表示,據了解,中部已積極宣導果農避開花期噴藥,後續採蜜狀況仍有待觀察,「但目前來說,有機會豐收。」

 


上下游News&Market簡介

上下游News&Market(新聞市集)創辦於2011年,是一個關心農業,以及友善土地議題的社會企業,我們主要推動下面三項工作:

(1)新聞:建立一個關注農業、食物與環境議題的網站,聘請專職記者進行專題報導,同時也邀請各界作者,在此發表包含食物、耕作、農地保存、食育教育、綠能生活的文章,交換更多元的訊息。

(2)市集:主動進行農產品開發,提供給消費者健康的在地食物,也讓農村的經濟更活潑。除自行開發產品,市集也是小農產品的供應平台,讓大家認識更多本土的自然好產品。

(3)生活文學副刊:文藝,能了解人心與洞悉人性,是無分紙本時代或數位時代的。2017年11月開始,上下游與文學書寫、藝術創作的好手們共同耕耘一個屬於飲食/生態/農林漁牧的文學/藝術版面。

View Event →